教育信息
向老子学习教育智慧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3-01-31

   教育需要智慧,正是智慧造就了教育的美丽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《道德经》蕴涵着非常高的教育智慧,“曲则全”的教育方法、“无为而治”的管理思想等,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,甚至可以成为我们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钥匙。

   曲则全,老子非常精辟的一句话,意思是说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曲折中前进、发展和进步。做事也是如此,只有主动弯曲,主动迂回,曲折进取,才能周全。因此人们常说,道路是曲折的,前途是光明的。现代物理学已经证明,宇宙间任何物体的运动轨迹都是曲线,就连光也不例外。我们说话办事情能走直线最好,因为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,但是走直线往往不能成功,就需要我们曲线进取。

      在封建专制时代,很多冒死进谏的大臣往往不能成功,甚至还赔上了身家性命,原因是他们用直线的方式解决问题。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以智进谏的佳话,他们采取的则是曲线说服的办法。

      教育也不例外,学生一般不喜欢听大道理,不喜欢听说教,不喜欢灌输,就是因为这些办法走的是直线,而我们利用校园环境、学校文化这些营造氛围的办法去熏陶学生,用成功人士的事例去影响学生,用小寓言、小故事去感染学生,这些方法往往容易被学生接受,因为以上做法走的是曲线。曲则全就是说曲线的做法比较容易成功,也比较周全。例如,现在很多老师、家长说学生缺乏远大理想,他们企图通过灌输的办法来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。这样做是徒劳的。要想让学生有理想,就需要让学生接触有成就的人,到社会上增长见识、增加阅历,心中有了榜样,心中有了想法,自然就有了理想,可见树立远大理想也应该按照曲线的方式进行。又如教育学生课堂注意听讲,采用直接强迫的办法往往不行。如果采用激发兴趣的办法,并且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感觉,提高课堂注意力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。反过来,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,就必须训练学生的意志,因为任何单纯的兴趣都难以持久,学生只有在探索中获得不断的成功,才能获得持久的兴趣,所以保持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指导方法、培养意志、督促检查、保证成功,而不是单纯的以兴趣激发兴趣。学生有了消极情绪,直接批评打击或强迫往往不会有好的效果,因为这是直接的方法,如果我们讲清消极情绪所导致的不良后果,再结合其理想以及他崇拜的人物谈消极情绪的后果,效果就会好得多。如果学生犯了一般的错误,训斥和惩罚效果可能不好,如果采取让他做好事来弥补错误,或让他反思自己的错误,效果可能会更好。

      总之,直线是简单的,而曲线却是美丽的;直线是有力的,而曲线则是圆满的。

      管理和教育相比,管理走的是直线,而教育往往需要走曲线;管理的优点是效率比较高,但是往往治标而不容易治本,教育的效果虽然比较缓慢,但长期的效果要好得多。所以人们常说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现在学校重管理、轻教育的现象比较明显,甚至用管理代替教育,政教处、德育处成了管理处,班主任也更多地使用管理的方法,而不是用教育的方法治理班级。其实就教育和管理而言,教育是管理的最高境界。许多优秀企业正在用教育的原理去管理员工,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却放弃教育的方法,更多地采用管理的方法,这是一种急功近利和缺乏智慧的表现。曲则全既是一种教育的方法,也是一种高级的教育智慧,值得我们认真探索与运用。

      老子的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更是一种高级智慧,同时也是一种高级的教育智慧。对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,现代人多有误解。其实无为不是无所作为,有为也不是有所作为的意思,所谓无为就是不勉强作为,就是顺势而为,就是让事物沿着正确的方向自然生长,而不是“揠苗助长”。在教育与管理中,教师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,而是要善于谋划、善于思考,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案进行学习、实践、探索。表面看,教师没有作为,实际上没有老师不动声色的工作、策划,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成功。例如,教师上课前的认真备课就是策划的过程,到了课堂上,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让学生自主学习、自主探索。学生会做的教师不要代替,学生不会的给予启发,这就是无为而治的道理。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的老师总是讲得太多,对学生包办得太多,教师经常处于“有为”的状态,那么学生的状态就只能是“无为”,学生“无为”,教育就不能成功。在教育过程中,老师的作用是启发、诱导、点拨、解惑。其实学生的成功就是老师的成功;反之老师讲得再好,工作再努力,学生没有成功,教师就没有真正的成功。无为而治绝不是要求老师对学生放任自流、顺其自然,而是要求学生能做的、会做的,教师不做,教师要善于思考、善于总结、善于发现,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、自主探索,通过老师的“无为”和学生的“有为”达到“无不为”的目的,这才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境界。(